胡愈之纪念馆

  生平简介
  胡氏年表
  珍贵照片
 
 
src="image/font-collection.jpg"
 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胡氏年表  

   1896年——9月9日,浙江省上虞丰惠镇
   1910年——毕业于县高等小学堂。
   1911年——以县试第一名考入绍兴府中学堂。
   1912年——入杭州英语专科学校。
   1913年——师从绍兴名宿薛朗轩学古文。
   1914年——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为练习生,工作之余读英语夜校,并自学日语、世界语,开始发表著译文章。
   1915年——任《东方杂志》编辑,并发表著评文章。 发表著译文章。翌年起,任《东方杂志》编辑,并发表著评文章。
   1919年——在上海参加声援五四运动的斗争。
   1920年——与茅盾、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,积极推进新文学运动。
   1921年——创办上虞第一份报纸《上虞声》,寄回上虞发行,在家乡传播新思想、新文化。
   1925年——编辑出版《公理日报》,并在《东方杂志》发表长文《五卅事件纪实》,声援五卅运动。
   1926年——支持创办《新女性》杂志与开明书店
   1928年——因遭反动派忌恨,以《东方杂志》驻欧洲特约记者身份流亡法国,入巴黎大学攻读国际法,并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,思想开始由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。同时入新闻学校学习新闻学。留法期间,曾利用假期,游历考察英国、比利时、瑞士等国。
   1931年——在返国途中对苏联进行访问,回国后著《莫斯科印象记》,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后的成就。“九·一八”和“一·二八”事变后,主编复刊后的《东方杂志》,宣传抗日救国,又与邹韬奋一起主持著名的《生活周刊》,推动创办生活书店。
   1932年——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请胡愈之来主编《东方杂志》
   1933年——应鲁迅之邀参加中国民权 保障同盟,当选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。9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在党的领导下,先后筹划创办《文学》、《太白》、《译文》、《妇女生活》等进步刊物,主编《世界知识》,成为进步工作者重要的革命文化阵地。
   1935年——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救国会,推动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。1936年,受党组织派遣,离港经法赴莫斯科,向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汇报情况。11月,全国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等7人被国民党逮捕,担负起营救“七君子”的组织工作,与宋庆龄、何香凝赴苏州,以“爱国有罪,自请入狱”抗议国民党暴行。
   1937年——抗日战争爆发后,胡愈之担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常委和宣传部长,利用这个国共合作的统战组织,积极促成《救亡日报》创刊,并成立了国际宣传委员会,为党开辟了向国外宣传的新闻机构。上海陷落后,仍在租界里继续出版《团结》、《集纳》、《译报》等刊物,向国内外进行抗日救亡宣传。并翻译出版斯诺的《西行漫记》,编辑出版《鲁迅全集》20卷。
   1938年——出任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五处处长,主管抗日宣传动员工作。武汉沦陷后,奉周恩来指派赴桂林,出版《国民公论》,组织国际新闻社,创办文化供应站,出任董事和编辑部主任。
   1940年——遵周恩来意见离香港到新加坡,开辟海外宣传阵地,应聘任陈嘉庚办的《南洋商报》编辑主任。在苏门答腊避难期间,进行印度尼西亚语研究。抗战胜利后,回到新加坡创办新南洋出版社,主办《南侨日报》、《风下》周刊和《新妇女》杂志,在海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,建立和领导了南洋的“民盟”支部,发展了党在侨胞中的统战工作。
   1948年——从南洋回国,辗转到达华北解放区,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。
   1949年——9月,出席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。
   1955年——元旦,胡愈之在《光明日报》上发表文章《中国文字横排横写是和人民的生活习惯相符合的》,
   1957年——7月10日,胡愈之在会议上以《章罗联盟的透视》为题发言。7月11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胡愈之的发言稿。
   1960年——为纪念商务创立六十五年,胡愈之来馆讲馆史。
   1979年——9月27日,胡愈之同叶圣陶在观看新出版的《辞源》修订本。
   1982年——与楚图南、巴金、谢冰心、叶圣陶、夏衍等发起成立了中国世界语之友会
   1984年——在国际世界语大会上被授予最高荣誉称号“名誉监事”。
   1985年——6月,参加上虞县委、县政府在北京召开的虞籍人士座谈会,支持家乡建设与修志工作。
   1986年——1月16日,在北京逝世。
线
线
 
联系我们: shangyutsg@126.com        2009 © 上虞图书馆版权所有